2023-03-06 14:04:20 来源 : 中国能源网
商界导读:洗牌时刻的最终来临,让死或活的答案愈发清晰。对于车企来说,2023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。
(资料图片)
“活下去,像牲口一样地活下去。”
《芙蓉镇》里极具时代特征、反映苦难的台词,如今成了中国某些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真实写照。
2月13日,威马汽车被曝全员停薪留职。这是公司的第二轮降薪,距离上一轮仅隔了四个月。从现金流的吃紧程度来看,威马已然成了一匹“危马”。
销量猛跌,融资不顺的威马,并不是唯一一个遭遇生死劫的玩家。
查看新能源车1月份的交付数据,除了理想之外,其他车企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。其中零跑同比下降了85.91%,小鹏和哪吒分别同比下降了59.63%和45.35%。
断崖式的下跌数据背后,是新能源车企们如坐针毡的心。
死马当活马医
2022年11月,威马卖出了153辆车。而在2021年11月,这个数字是5027辆。
仅仅过了一年,销量就下降了97%。这不是腰斩,几乎是贴地的脚踝斩了。在此之后,威马再没有公布过销量数据。
此前有媒体探访,发现威马在浙江温州和湖北黄冈的两个生产基地,陷入了停工停产的状态。还有消息曝出,因为拖欠供应商账款,威马的核心零部件被断供,导致无法继续生产。
盐财经记者试着拨打了几家威马的线下门店,发现大部分都处于无人接听的状态;联系官方客服,同样无人接听。
在懂车帝等车友讨论区里,会发现这样的状态已经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了。有车主雨刮器出问题,也始终没有售后跟进,无奈只能去非官方的维修点自行修理。
种种迹象表明,威马似乎已山穷水尽。
实际上,2015年由原吉利汽车副总裁沈晖创办的威马,曾一度处于新能源造车势力的第一梯队。公司很早就投入重金自建工厂,使得大量的资金转变为固定资产。
2019年,威马销量累计交付新车1.69万辆,排名第二,仅次于蔚来。当时沈晖意气风发,喊出“威马一定会是Top3之一”。
与其他刚创建公司就全力拼上市的新势力不同,“起了个大早”的威马却长期没有上市的计划,只因沈晖认为企业价值被低估,想做出成绩后再沽个好价。
但造车终究是一个极度烧钱的活儿。在新势力方兴未艾之际,200亿曾是新造车们公认的资金门槛。随着入局者的增多,为了建立品牌护城河,车企们不得不在设计、用料、辅助驾驶、营销上面投入更多的成本,造车需要的钱越来越多。
蔚来李斌曾说:“造车需要储备的资金门槛,几年前我说的是200亿,现在没有400亿可能都干不了了。”
小米对汽车的十年规划里,资金达到了680亿元。而“资金绞肉机”特斯拉更是于2010年-2020年的十年间,在研发、工厂、生产线等方面的累计投入超过2300亿元。
没有二级市场的稳定输血,前几年威马从一级市场拿到的350亿元资金,很快消耗殆尽。弹尽粮绝的沈晖,不再矜持地待价而沽,于2022年马不停蹄地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。
但彼时的新能源市场,早已物是人非。在市场的严苛考验下,威马也褪去了“千里宝驹”的外衣。
招股书显示,2019年-2021年,威马汽车年内亏损分别达到41.45亿元、50.84亿元和82.06亿元,累计三年亏损高达174.35亿元。不仅连年亏损,而且亏损逐年放大。
更鲜明的对比是,在“蔚小理”毛利率纷纷转正,甚至突破20%大关的时候,威马在2021年的毛利率还是-41.1%,对比前两年的-58.3%与-43.5%,提升幅度也不明显。
上岸之难
虽然上市有了钱,至少可以苟活着,但离高枕无忧的“上岸”还有很长一段距离。
销量同样“脚踝斩”的零跑汽车跨进了IPO的大门,但它并没有真正脱离危险。
2022年9月29日,零跑登陆港交所,开盘就直接破发,盘中跌幅一度超过30%。截至发稿前,零跑股价为27港元/股,比起发行价的48港元已经打了对折。
小鹏去年推出了旗下最重要的一款旗舰车型G9,无论是专业的车评人,还是普通的购车者,都对这款产品赞不绝口。
董事长何小鹏也很自信,说G9是“50万以内最好的SUV”,将接棒保时捷成标杆,明年销量超过奥迪Q5。
但小鹏发布“迷宫式”的价格配置后,就引发了集体吐槽,直接翻车。在强大的舆论浪潮下,G9上市不到48小时,便推翻了所有产品定价、配置,甚至命名逻辑。相比原方案,新方案不仅车型配置变了,还变相降价了两万。
市场不相信眼泪
今年进入新能源车企的决赛圈,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在于,2023年1月1日,中国新能源(4.310,0.02,0.47%)汽车行业彻底告别了“补贴时代”。
自2009年起对新能源汽车给予补助以来,中国的补贴政策总共延续了13年。补贴范围从试点走向了全国,推广范围也由公共领域走向私人领域。车企得到补贴,缓和了资金压力。消费者得到折扣,是看得见的实惠。
巨额的投入,培育了一个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,换来了中国新能源保有量“从0到1300万+”的变化,也因此培育了一批颇具实力和潜力的 “造车新势力”。
2017年-2020年,每辆新能源车平均能够获得补贴分别为6.73万元、5.04万元、3.74万元,2.3万元。但随着补助在中后期逐年退坡,一些本就在盈亏临界点挣扎的企业开始消失。
而到了如今的“0补贴时代“,新能源汽车除了免购置税、以及部分城市上牌费用有减免之外,几乎和燃油车站上了同一条起跑线上。为了进一步吸引消费者,企业只能提供更好的产品、更优惠的价格、更优质的服务。
这有这样,才有可能在滚烫的红海中杀出一条血路。
而最先动手的,正是那条一直以来都被寄予“搅局鲢鱼”厚望的特斯拉。
1月6日,特斯拉对旗下车型降价,最高降幅达到4.8万元,众多产品价格创下史低,力度空前。
▲1月6日,特斯拉推出model s/x的升级版新车型,而后宣布主打车型降价2万—4.8万元,创下历史新低。本次降价后,特斯拉model 3售价为22.99万元-32.99万元
在特斯拉“以价换量”的策略下,国产新能源汽车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。在问界、小鹏等车企相继跟随降价之后,岚图、埃安、极氪、零跑、飞凡等品牌也纷纷推出不同形式的限时优惠活动。
连起售价只有3.28万元的五菱宏光Mini EV也将入门版的价格调整为2.98万元,下降了3000元。曾经说过“打死不降价”的蔚来,通过各种杂七杂八的降价选项,甚至一度产生了与原价相差8万元以上的优惠。
比亚迪最新上市的秦PLUS DM-i 2023冠军版,更是杀到了10万元以内,直接对标卡罗拉、朗逸等合资品牌紧凑型燃油车,彻底颠覆了A级燃油车行业格局。
看着车企们纷纷内卷,消费者的姿态瞬间变高,买方市场的趋势进一步加强。
“蹲一个19.8万的毛豆3。”“蔚来都降8万了,这小鹏不跟一下?”“秦dmi都9万9千8了,汉dmi 15万还会远吗?”
▲产能集中释放下,新能源行业的供需矛盾出现转向——从供不应求、订单爆表的状况,逐渐转变为产能过剩、价格竞争的“勇敢者游戏”。图源:表外表里
如果查看懂车帝、汽车之家等车友论坛,会察觉一股浓厚的观望氛围。持币待购的人,也大都感知了今年会是车企们玩命搏杀的一年,如果不是急着用车,更愿意静候新一波的“降价狂潮”。
买涨不买跌的逻辑,放在车市也同样适用。
▲特斯拉车主抵制特斯拉降价
此外,考虑到2022年受补贴政策影响,相当部分的购车需求已在一定程度上透支。存量市场的零和博弈,残酷性不言而明,更何况是走低的市场呢?
和曾经百花齐放的手机市场,最终只会被“苹果+华米OV”几家公司瓜分一样。未来的汽车市场格局,也一定同样遵循着马太效应,仅留下数位强者。
市场不相信眼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