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热点 业界 科技快讯 数码 电子消费 通信 前沿动态 电商

29个“昆仑卫士”的29年

2023-08-02 20:00:40 来源 : 杭州日报

7月的最后一天,梁昆仑终于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了,昆仑抱着通知书,和奶奶相拥而泣。这一刻,大家盼了7年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00:42

点击观看视频

这里说的大家,是29年前奔赴喀喇昆仑高原驻守中印边境的30名桐庐籍战友,他们是第一批应征入伍进新疆、唯一一批上海拔5000多米的雪域高原守防的浙江籍战士。梁卫华是30名战友之一,不幸在2016年患肝癌走了,只留下一个多病的老母亲和一个年幼的儿子梁昆仑。7年来,昆仑的学费和家里的生活费,除了政府政策资助外,其他都来自战友们的帮助。

那年,战友们都是20岁芳华,奔赴了喀喇昆仑山,从此,青春就在雪域上盛开彩虹。梁卫华对这段人生经历铭心刻骨,有了儿子后,把孩子取名为梁昆仑。

梁卫华是在余慈景怀里走的,退伍后,余慈景和大家的关系有点像“我的团长我的团”。大家自发成立了一个协会,叫做“喀喇昆仑桐庐籍战友协会”,余慈景任会长。每年“八一”或年底聚一次,每个人每年至少拿1000元作为基金,上不封顶,到现在为止,协会里有十多万元基金。余会长说,这个基金主要用于战友们的家庭困难扶持,梁昆仑每个月有500元生活费,每年年底战友们都会去看望他和奶奶,给他们送过年过节费。

2011年,余慈景得知梁卫华得了重病又没有工作,家里一个老母一个幼儿,生活困难。余慈景就让他跟着自己,每个月开出6000元工资。说是当驾驶员,更多时候,是梁卫华坐着休息,余慈景开车带他上班。后来,他病情恶化,余慈景和於伟国去送医药费,联系住院和专家诊治。余慈景清楚地记得,卫华走的那天是2016年11月12日,握着余慈景的手,梁卫华眼睛望着自己的老母和儿子,余慈景说,你安心走吧,战友们会照顾老人和孩子的。余慈景给他擦了身子,换了衣服,卫华走的时候,很安详。

在大家眼里,余慈景不仅仅是会长,几十年来更像是大哥和主心骨;战友们不仅仅是战友,更像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。

1994年,桐庐籍三十名战士,在经历了一个多星期的行程后来到了新疆泽普某边防团。

喀喇昆仑高原、加勒万河谷,横亘西部边境,这里长年累月大河冰封,群山高耸。这里是祖国的西部边陲,也是守卫和平安宁的一线,平均海拔都在4500米以上。来自桐庐的三十名战士,就这样扎进茫茫群山,挺立冰封雪谷,用热血和青春筑起巍峨的界碑。

神仙湾、天文点、扎西岗,这些看着带着诗意的哨所,现实是“天上无飞鸟,地上不长草,六月雪花飘,四季穿棉袄,风吹石头跑,氧气吃不饱,白天兵看兵,晚上看星星。”叶城零公里,新藏线国道219线,那里平均海拔5000米,是世界屋脊上的屋脊,高原上的高原,被称为“生命禁区”,氧气只有平原的40%。在山上走100米,相当于在山下负重20公斤跑一公里。海拔每增加100米,气温下降0.6度,最低温度达零下三四十度。喀喇昆仑高不可攀的“天”,才是最大的敌人,才是真正难以逾越的障碍。

在高原边防,从10月份到次年4月份,大半年的时间大雪封山,四周全部是白茫茫的,这里成为与世隔绝的一座孤岛。无边的孤独寂寞,通讯没有信号,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。山上寂静荒芜没有绿色,除了绿军装,窗台上一个发了芽的洋葱,都被大家当成了宝贝。

每个战士站在那里就是一座界碑,也就是这一座座界碑组成了西北边防的钢铁长城。这些钢铁长城是怎么炼成的?战友说,上喀喇昆仑守防,必须要有三样东西。一是要有坚定的信仰。二是要有强健的体魄,经历过“魔鬼训练”练就的身体,因为哪怕一个感冒,不小心就会要命。三是要有顽强的毅力,能经受各种艰难困苦不当逃兵。

从来没有听说过吃饭也能给予奖励吧?在喀喇昆仑高原,吃饭成了战士们首先要面对的挑战。

高海拔地区,气压低,氧气稀薄,水只能烧到80度就开了,永远喝不到真正的开水。吃是个大问题,炊事班刚开始没经验,馒头怎么都蒸不熟,扔到墙上都能粘住。后来,通过不断试验,才把饭做熟。由于高寒缺氧,官兵们总是头痛、恶心及吃不下饭,有的哨所作出规定,每人吃完两个馒头就能得到嘉奖,吃完三个馒头就能立下三等功。当然这只是说明高原的苦,谁也没有因为能吃而立功受奖的。

在高原,蔬菜是最稀缺的,10月份开始大雪封山,山下的物资就送不上来了,吃得最多的是罐头,有红烧丸子、红烧带鱼、鱼香肉丝等各式各样的罐头。有一次,团长到哨所视察,连队也拿不出像样的菜,司务长不知道用什么招待好,连长说那就摆个罐头宴,十种罐头各摆两个,20个罐头满满一桌,却弄得团长一行热泪盈眶,却迟迟下不了筷子。

相比什么都没有的5000米以上的哨卡,4000多米的班公湖在夏防中能看见海鸥和鸽子。姚雷军是“西海舰队”的,这支特殊的中队被誉为是“山顶上的国门舰队”,成为青藏高原上的水上卫士。班公湖湖水面积为600平方公里,其中413平方公里在我国境内,其余部分为印控地区。

在高原巡逻,有路的地方坐车,没路的地方骑马,实在不行就步行。巡逻往往一走就是一天,有时还要在外过夜,吃饭是个大问题。特别是在雪线以上的边防线上巡逻,水壶里的水都结成了冰,战士们只能靠嚼冰咀雪充饥止渴。压缩饼干作为零食还挺有嚼劲,也很有味,但到了巡逻路上,硬邦邦的没有一副钢牙怕是咬不动。

有一种精神,叫做喀喇昆仑精神,概括为十六个字“热爱边防、艰苦奋斗、无私奉献、顽强拼搏”。大家虽然退伍了,但是29年来,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是喀喇昆仑的战士,对那片雪域魂系梦绕,铭心刻骨。退伍后,大家在各自行业中发挥出色。有做了村干部,姚雷军是瑶琳镇姚村村委副主任,他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战友,建设家乡乡村振兴。柴阳明一直在新疆发展,是新疆浙江商会副会长。守防也好,创业也罢,大家都有一种精神,在喀喇昆仑山戍守过的战士,没有一个会当部队和生活的逃兵。

8月1日,战友们再次相聚桐庐,大家在场地上立正稍息,齐声合唱“团结就是力量”。

没有经过任何排练,大家步伐竟然这样一致,歌声这样整齐嘹亮。穿过树林,飞上云端,歌声似乎回到了29年前,映在了雪域高原上那些闪闪青春的脸庞。

标签:

相关文章

最近更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