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-02-25 20:06:50 来源 : TOB老人家
1、前言
最近一段时间经常在周末学习戴明老师的星球课程,因为我加入的比较晚,加入之前星球就已经有三十多节视频课了,再加上每月还会更新两节,所以我今年的目标是把这些课程学完。
当然,上视频课和读书是类似的,不能每节课都要逐字逐句的认真听,这样不仅效率不高,最终听完之后的效果也不见得很好。
【资料图】
就像读书一样,既要掌握检视阅读的方法,又要精通分析阅读的技巧,如果能学会主题阅读,那阅读的层次和效果才会最好。
所以对于已经看完的十节视频课,有些产品拆解,或者和自己工作关联度不高的,权当做了解市场、拓展认知。有些面向初中级的课程,更多是在学习王老师的讲解思路,同时类比自己会如何讲,面对同学的提问,自己会如何答,能否做到像王老师那样快速的结构化、有重点的解答
当我采用这样的目的来学习时,也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。而且因为课程内容实操性很强,很多观点都可以直接在工作中使用,也能在与同行、客户的交谈中“引经据典”,提升自己的表达格调。
之前在听完两节面试的辅导课之后,我也简单整理过学习笔记和收获(),这段时间也在帮几位朋友优化简历,分享经验,这些过程中所运用的很多方法和视角,都来自于星球的课程,所谓收获颇丰!
而上次学的这节《如何设计一款成功的SaaS产品》课程,则是迄今为止于我而言收获最多的一节课,因此决定多花一些时间重新整理学习笔记,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理解进行内化和分享。
这两年我所负责的产品在商业模式上并不属于SaaS,虽然也有很多相似之处,但确实没有按照SaaS的模式来推进。那么既然自己不是做SaaS产品的,为何这节SaaS课程会让我有这么多收获呢?
我想,这大概率是因为B端产品设计的方法论是相通的,而且提到的一些概念、评估方式,以及最后提到的作为一个优秀的产品人应该具备的能力、素质、习惯等等,也都是相通的,所以无论你是否在从事SaaS产品的工作,这节课都值得认真学习。
言归正传,下面开始以我个人的表达习惯和工作经验,结合王老师的讲解内容重新编排整理(并不是整个课程的复述,有删减、有补充、有修改)
2、核心功能与留存功能
很多B端平台对外的宣传数据都是产品的用户量达到多少,营收达到多少,但这些数据更多是“虚荣指标”。就像《精益数据分析》中提到:“好的数据指标是比较性的”,除了展示数据,更要对比数据,而“比率”便是好的数据指标。
很多产品经理会认为产品的使用率高,那么续约率也自然会高,因此我们要先明确一点:系统使用活跃率≠续约率,因为可能存在大量用户在使用产品的非核心功能,或者使用非留存功能。
于是,我们便要理解一个概念:“核心功能”和“留存功能”的区别
核心功能
我理解的核心功能其实更偏向于基础功能,这个“基础”并不代表功能层的下游,比如一个OA系统,基础功能是企业的组织架构管理、岗位职级管理、员工信息管理。比如大多数平台都会有用户管理、角色管理、权限管理这样的业务“下游”功能。
这里的基础,是业务层面的基础,即本产品最基本的功能,或者说是产品的主要功能。
比如OA系统的主要功能,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可能是考勤、可能是审批;或者以我最近常用的两款软件“微信读书”和“百词斩”来举例:
微信读书的核心功能是用户选书+看书;百词斩的核心功能是用户选单词本+背单词。
这些核心功能是大多数用户初步使用此产品的主要驱动力。
留存功能
我对留存功能的理解,偏向于用户愿意持续使用、用户接受付费使用,或者因为这类功能,增加了用户流失的成本,因为流失成本高,所以愿意继续留使用本产品。
留存功能和核心功能的区别在于,核心功能虽然是用户的核心诉求,但是可能同类产品的替代率很高,用户在同类产品中都能达到目标。
只有留存功能用户持续使用并产生一定数据沉淀、或业务价值之后,才能够变成产品的“忠实用户”。
比如刚刚提到的微信读书和百词斩app
同类的读书软件、背单词软件很多,用户在哪里都能达到选书+读书、选单词本+背单词的目标。
但是如果用户频繁使用微信读书的“笔记”、“写想法”功能,沉淀几千条读书笔记和想法之后,产品的替换成本会很高,因此用户会有更大的意愿持续使用微信读书。
对于百词斩来说,留存功能可能是用户自主收藏、创建的单词本,以及“真题查词”功能中“真题生词本”,这些数据换一个平台又要重新积累,因此我会更愿意在本产品下持续沉淀。
对于B端产品,核心功能大概率是产品的主流程、或主流程中的某个分支,但留存功能可能是一套完善的数据报表,这套报表沉淀了用户的使用记录,并且能够通过报表为后续的业务产生指引。
当然,不同的产品在这两类功能中会有很多差别,但在大多数产品内,这两类的功能是不同的
总结为一句话:核心功能让用户愿意来,留存功能让用户不愿走。
说到这里,又想起了《俞军产品方法论》中的一个重要观点:
产品价值=新产品-旧产品-迁移成本
其中的“迁移成本”,就包含了留存功能所带来的价值。
3、分析SaaS产品的6个维度
如何更全面的分析一款SaaS产品,课程中提到了六个维度,或者说是6个步骤:行业、定位、资源、能力、场景、体验。
其中前四个维度是分析这款产品的关键,但我们日常所遇到的分析,或者自己常用的分析更偏向于后面两个,对于前四个的分析更多是“泛泛而谈”,通过网上快速查阅一些资料,再结合自己的设想,写出一些并不准确的报告。之后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业务场景和产品体验上。
诚然,场景和体验对于产品分析更容易、更具体,也更好被他人理解,但如果我们从潜意识中不去重视前四个维度,那么自身的瓶颈大概率会停留在高级产品经理这个层面。
1、行业
分析此产品所处的行业规模有多大,这决定了产品的天花板。同时,并不是说大规模的行业就容易成功、小规模的行业就不容易成功。因为“肥肉”会有更多的狼盯着,而“肉汤”未必不好喝。
而且行业还在于趋势,市场环境、政策利好等方面,这些都是我们在分析一款产品时需要先去了解的。了解了这些内容,也许会对产品的业务本质有更明确的认知。
之后可以分析这个行业进行标准化的难易程度,分析其商业环境和竞争态势,尤其观察此行业是否已有头部平台持续稳定的入局。
2、定位
这一步更多的是分析基于上述的行业,此产品立志于解决什么问题,同时思考这个定位是否能够引起客户愿意付费的诉求,并且思考客户是否愿意持续付费,以及产品真正面向的细分客群是哪一类。
比如在看本节视频课之前,我看了“进销存行业-七色米产品拆解”,其中便提到进销存这个行业现状如何、竞争态势如何。而七色米的产品定位,面向的客群并不是针对全流程角色的覆盖,而是专注于“经销商”这类客群的服务。
明确产品定位,才能更准确的理解、分析业务场景的合理性,寻找产品的优势和爽点。
3、资源
第三步,我们可以分析这个产品所具备的资源,或者这家企业的资源。比如资金能力,大数据能力,甚至于他们的客户资源、合作伙伴资源等。
因为这些资源不仅能够侧面衬托产品/公司的实力,更能体现产品的拓展空间和衍伸竞争力。
4、能力
我所理解的第四步,其实和第三步有些类似,不过这里更体现了一些技术和服务上的能力。
比如此SaaS产品是否具有良好的PaaS能力,这代表了产品拓展性和交付效率的高低;比如是否具备AI能力,是否具备运营能力等。
这里的能力如果能够做到“人无我有,人有我优”,那么大概率这款SaaS产品的前景是不错的。
5、场景
当分析完前面四步之后,我们再去评估产品的业务场景,评估产品对于目标客户业务需求满足程度,才能真正全方位的理解这款产品,才能跳脱出功能层面来检视产品能否达到预期的商业目标。
基于场景层的分析,我也不再赘述,相信大部分产品经理都比较熟悉。
6、体验
最后,是分析产品的体验,王老师课程中提到了三个关键词:可用性、操作效率、视觉。
结合我的理解和之前的分享,这三个关键词分别对应了功能体验、交互体验、视觉体验。我在很早之前的一篇文章中也简单介绍过这三者的侧重点和区别()
这6个产品分析维度,还可以和之前的面试辅导课中讲解的内容进行关联。
比如在产品经理面试辅导课程中提到的一个问题:“SaaS产品设计流程”,整体分为“商业验证阶段”和“产品设计阶段”两类,但大多数产品经理都不会提到“商业验证阶段”。而这里的商业验证阶段就和上述分析SaaS产品的前四个维度相似。
所以说,产品相关的方法论,很多都是互通的,举一反三,多思多会~
另外,在此引用刘润老师在《底层逻辑》中的观点“没有成功的企业,只有时代的企业”。
对标到本节的理解,可以是:一款产品在时代的背景下,其商业模式具备创新性和合理性之后,产品才具备成为一款“好产品”的前提。
当然,还有很多初中级产品会说,在公司没有机会接触到商业层面的信息,更有甚者会说只给我这么一点钱,我才不关心它到底行不行呢,做好手上的工作就行了。
这两个观点可能会让自己得到一时的宽慰,但从职业生涯长期规划来看,这将是灾难性的思维天花板。
4、产品经理核心素质与能力
一名优秀的产品经理,其身上具备的能力与素质都是多元化的。网上有很多描写“最重要的能力”、“关键素质”之类的文章或面试问题,相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点。比如去年我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沟通能力、结构化思考能力、同理心。
王老师在本次课程中提到了以下四个核心素质:热情、究竟精神、敬畏、反思。
以及四个关键能力:学习能力、结构化思维、沟通能力、业务梳理能力。
还有很多前辈会提到协调能力、前瞻性、洞察力等等,所以这类问题其实没有标准答案,言之有理即可。
对于王老师提到的学习能力和业务梳理能力,我会在下文重点介绍,在此则挑选两个自身更有共鸣的素质来分享。
敬畏
敬畏精神在去年才让我产生更强的重视度,前些年经常听领导说,做互联网产品要具备敬畏之心,但自己并没有完全理解。
敬畏精神包含对客户的敬畏、对业务的敬畏、对生产的敬畏、以及对数据和规则的敬畏。当我们缺少足够的敬畏时,很容易在行为上打折,与之而来的将是无穷无尽的问题、风险、事故。
所以从去年下半年开始,我也在团队内部多次强调敬畏精神的重要性,不过这方面的感受,也许真的需要自己面对几个严重问题之后才能真正感悟。
可是这样,前辈的坑不就都白踩了么?如何在自己没有经历“大悲大痛”便产生“大彻大悟”,是一个非常深奥的问题。
结构化思考
结构化思考和究竟精神也有相似之处,不过结构化更像是一个建筑的模型,我们通过构建模型而多角度分析是否全面,是否有遗漏,是否合理,是否牢固。
培养自己的结构化思考能力,梳理“功能结构图”和“业务流程图”都是不错的办法,当然还有思维导图,这些工具都能够帮助自己更全面的、清晰的分析现有问题。
还有一个习惯也可以帮助自己锻炼结构化能力:相信事物至少存在两面性,任何问题都有多种解决方案,所以不要想完一个方案就觉得大功告成了。记得多反问自己:还有吗?如果不这样怎么办?
5、产品经理的四种学习方式
如果想持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,需要不断的学习、思考、实践、总结,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“成长闭环”。
而学习,则是提升的第一步,如何更快速的学、更有效的学、更全面的学、更有趣的学,则是一件非常讲究的事。
1、向书本学
首先是最简单,最容易长期坚持,但效果相对一般的方式:向书本学。
曾经我也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“读书是一件被夸大的美德”,但是现阶段能够真正在业余生活中花时间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,更多的人选择“被动成长”,即通过外在的力量、变化来逼迫自己学习,而且学习的方式也更倾向于碎片化、短频快的渠道,文章。
你有多长时间没有静下心来读一本书了?“书中自有黄金屋”,这句话一点都不假。也许我们现阶段的困惑,书中早有答案。
书本的种类有很多,抛开科学类、数学类、哲学类这些相对门槛较高的书籍,对于产品经理而言,我认为可以挑选很多工具书、思维书、心理学、行为学、行业类等等类型的书籍进行阅读,在培养自身阅读习惯的同时,开阔自己的视野、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。
即便我们选择看文学类的书籍,也能够培养自己细腻的情感和对生活的多角度观察力。
只不过,向书本学需要我们相信并坚持长期主义所带来的复利,耐下心来坚持。
2、向先进学
以生活为例,先进可以理解为“榜样”,这个榜样可以是名人,也可以是身边比自己更优秀的人,当然也可以是普通人,毕竟“三人行必有我师”。
以工作为例,先进可以理解为头部公司、头部产品,我们通过调研这些先进的产品,从商业模式+业务模式+运营模式进行全面分析,从而学习对方的先进经验。
当然,这里有一个需要关注的点:“先进”的成就,不一定适合自己。
我们向先进学,这件事本身没有问题,但切忌盲目的学,照本宣科的学,但凡不结合自身(产品)实际情况的模仿,都将是下一次失败的开始。
3、向客户学
产品经理一定要接触客户,即便不能直接接触客户,也要能够听到客户的声音。
向客户学,学习他们实际的业务场景,学习他们在场景中的思维方式,学习他们关注的目标,了解他们的“用户旅程”,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发掘业务的痛点,理解业务的本质,才有机会设计出一款真正让用户惊喜的产品。
不过,在这里也会遇到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:客户的反馈真的正确吗?客户的意愿真的可标准化吗?客户的诉求真的要通过产品来解决吗?
然而这些后续的思考,需要在我们向客户学习之后再来分析,今天只表达向客户学习的重要性。
这段时间我也接触了一些一线客户,听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,了解到了很多业务盲区、产品操作盲区,而这些如果不采取向客户学的方式,也许永远也不会察觉。
4、向自己学
最后,我们还可以向自己学,即向自己的过去学,向自己的经验学,通过复盘,不断的思辨,从自身经历中寻找更合理的方向。
本身复盘的过程,不仅可以让我们发现曾经的思维盲区,还能培养自己结构化思考能力,让自己从经验和分析能力上都有快速的进步。
就像同样是做完一件事,每个人最后的收获都不尽相同。向自己学习的过程,是让自己能力提升、性格完善的重要步骤。
6、SaaS从0到1的7大策略
当然,课程中还提到了SaaS从0到1的7大策略,但是因为我还没有真正的SaaS产品0-1的经验,所以有些观点还不能达到内化、输出的阶段,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听听王老师的讲解。
不过这7大策略中有两点也适用于大多数产品
1、找到差异化价值
现如今的市场环境,同质化产品层出不穷,之后发展成拼价格、拼资源,虽是一片红海,却依然不断有人入局。
诚然,国内的SaaS行业整体发展向好,而且SaaS化也将是一个不可逆的大趋势,但真正的“将梦想照进现实”之路依然漫长。
所以对于很多颈部、腰部的SaaS产品,找到差异化价值将显得格外重要。
差异化价值可粗略分为“大而全”和“小而精”两类,可真正在“小而精”领域深入挖掘的产品少之又少。也许是资本偏爱大而全,也许是大家的潜意识里都认为用户需要更丰满的产品故事,但也许是我孤陋寡闻,迄今为止还没有真正见到在大而全领域真正做到“连通、联动、全场景覆盖”的一体化产品解决方案。
看似什么都能做,反而什么都做不好,真正的用户使用率更是惨不忍睹。
所以我们不妨换个思路,能否先通过“小而精”的持久力创造出更优质的体验,编排出更高效的流程,解决掉更顽固的问题?
当然,差异化也不全是大与小之分,还有不同的客群、不同的赛道、不同的资源整合、不同的服务打包等等。
比如上文提到的进销存产品,其他产品可能想做进销存的全场景覆盖,但是我只做中间的经销商;比如我的产品还能为B端企业提供联合运营服务,这也会比单独卖产品会更有竞争力。
因此,我们无论是在分析一款产品(不仅包括SaaS产品),或者0-1构建一款产品之前,都需要花充足的时间来分析、寻找、思考产品的差异化价值。
持续问自己一个问题:我的产品和市场上的同类产品相比,用户凭什么用我的?
2、构建产品之外的竞争力
一款产品的发展潜力,产品本身可能只占一部分,另外还包含行业趋势、市场政策等宏观“势头”,也包括用户的理念和思维转变(比如知识付费,版权付费等,最初大家对这件事很难接受,但随着行业发展,大众的观点态度也在潜移默化的转变),这些都是外因。
内因则还包含产品的团队能力、服务能力、运营能力、口碑能力等,这些能力也都构成了产品的竞争力。
所以作为产品经理在深入研究产品业务的同时,也不要抛弃其他内因的思考,因为最终,大家都需要为结果负责。
以上,就是我对于这节课的主要收获,而且有些内容已经应用于自己的工作中,相信带着这些方法和思考重新解构自己的产品,一定会有新的思路和更全面的认知。
最后,分享一段前几天向一位名校应届生答疑时的表述,与各位产品同行共勉:
从我在互联网软件领域的经验来看,数字化、信息化的大发展趋势一定是未来持续的重点方向,任何行业、任何领域最终都无法脱离信息技术,所谓“万物互联”。
这个目标其实在国内也仅仅是刚起步没多久,后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,有很多可以创新、可以改变的事情值得做。因此,要庆幸自己已经进入了这个赛道,它是一个值得自己花费长期精力去钻研的领域。
我的分享,只是课程中的冰山一角,而且不同的人学习同样的知识,也会有不同的理解。
所以,在此也希望大家能够多去王老师的星球学习,认真学习,认真思辨,多多分享,一起成长~
(不是广告,诚心推荐)
另外,非常乐意和你交个朋友